【地灾防治进行时 共筑生命安全防线】以专业守民生 用责任筑屏障 ——记河南地质驻南阳工作站地灾防治组

在南阳的崇山峻岭之间,有这样一支始终逆向而行、挺在一线的专业队伍——河南地质驻南阳工作站地灾防治组。他们以精湛技术为标尺,以使命担当为底色,在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战场上,书写着地灾防治的硬核答卷。

扎根南阳,筑牢技术支撑第一道防线

南阳工作站的“战斗力”,浓缩在3名常驻人员的身影里——由地质灾害调查二所派驻的李大伟、董明涛、李伟。队伍虽精简,却扛起了专业支撑的重责:自正式成为南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地灾防治技术支撑单位起,3人便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身心扎进南阳地灾防治工作。他们白天跑现场查隐患,夜晚析数据定方案,将“技防”与“人防”深度融合,为当地筑起了一道坚实防线。

地灾防治,规划是“先导”,数据是“基石”。南阳工作站严格对标河南省自然资源厅要求,结合南阳伏牛山余脉、桐柏山区域的地质特征与历史灾害规律,牵头编制《南阳市202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该方案经南阳市安全生产与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正式印发,明确了监测预警、工程治理、应急避险的责任主体与实施节点,为全市年度工作划定了科学清晰的“作战路线图”。

与此同时,工作站以“三查”为基础,联合县区自然资源部门开展隐患点“三级审核”,逐点核验信息、更新数据,制定“一点一策”管控措施,为后续靶向防治提供了核心数据支撑。

宣教赋能,让防灾知识扎根民心

“预防优于救治,意识胜于措施”,南阳工作站深知宣教是防灾的第一道关口,通过“实战演练+科普宣传+专业培训”的多维模式,将防灾知识送到群众身边、融入干部日常。

5月4日,依据《南阳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应对特大洪涝灾害综合演练实施方案》,工作站专项编制地质灾害救援脚本,抽调1台无人机、数名技术骨干参与演练——从隐患监测到人员转移,全程模拟实战场景,锤炼了应急处置硬本领;5月12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工作站联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宛城区申伯公园设点宣传,3名技术人员现场答疑,4块展板直观呈现灾害风险,200余份宣传页精准发放,让群众在互动中掌握避险技能;5月26日,工作站再赴南阳东站开展“5·26铁路沿线地灾科普”,聚焦铁路沿线滑坡、崩塌风险,用案例讲解强化群众防范意识;5月27-28日,在淅川县风险斜坡普查培训、桐柏县智能化地灾防治信息系统培训中,工作站全程参与指导,助力提升基层人员专业能力。

实地攻坚,守好工程与排查质量关

从工程督导到隐患排查,南阳工作站始终以“脚踩泥土”的务实作风,奔波在风险防控一线。

3-4月,工作站配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先后赴方城县广阳镇中南厂桥东滑坡、桐柏县毛集镇湖山村中修厂滑坡治理工程现场,开展进度督导与质量核查,小到坡体加固材料,大到排水系统设计,逐项把关,确保工程高标准推进,目前两项目已在6月完成主体施工;在全市风险斜坡普查中,工作站扛起统筹职责,负责进度督导、技术指导与数据核查,实现数据汇总上报“清零”;7月起,针对12个中型、4个大型、3个特大型隐患点,工作站启动挂图作战式专项调查,目前已完成12个中型、2个大型、1个特大型隐患点的现场踏勘与地形测量,正推进正射影像采集与三维模型构建,后续将形成专项调查报告,为重点隐患治理提供技术依据。

应急驰援,以行动践行“生命至上”

突发灾害面前,“快”是前提,“准”是关键。6月30日,西峡县蛇尾河流域遭遇强降雨突袭:14-24时老界岭降雨量达218.1mm,太平镇达184.1mm,极端降雨导致蛇尾河二郎坪段水位暴涨,险情牵动人心。

7月1日凌晨,工作站人员第一时间随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赶赴现场。他们沿河谷徒步踏勘,分析河谷形态、上游物源与洪水堆积物特征,最终精准判定:此次灾害为典型山洪,不具备泥石流特征。这一结论第一时间上报省厅和市局,为救援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救援期间,工作站人员还与河南地质应急救援队并肩作战,不分昼夜参与搜救,用坚守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承诺。

深耕三年,探索“双控”提质效

自2023年起,南阳工作站已连续三年扎根南阳,成为当地地灾防治的专业后盾。如今,队伍仍在精进:一方面系统梳理近三年南阳降水量与地灾险情数据,挖掘降水量年际、年内变化趋势,探究灾害与降雨的内在关联,为“提前预警、主动防控”积累数据;另一方面,结合全市风险斜坡普查成果,探索“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方案,力求在技术支撑的“深度”与“精度”上突破,持续完善地灾防治体系。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从“筑牢防线”到“织密屏障”,南阳工作站始终以专业为笔、以责任为墨,在南阳地灾防治的画卷上续写新篇,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牢“永不褪色”的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