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南麓的“防灾尖兵”——记地质灾害防治中心济源工作站

济源,这座镶嵌在豫西北太行南麓的城市,群山环抱、沟壑纵横。特殊的地形地貌赋予了它独特的自然禀赋,却也潜藏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风险。在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上,地质灾害防治中心济源工作站的工作人员,以脚步丈量隐患,以科技筑牢防线,以责任守护生命,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践行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誓言。

踏遍山河:把隐患点“刻”在心上

济源全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27处,涉及10个镇,威胁近3000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摸清每一处隐患的情况,工作站队员们配合济源市自然资源部门在雨雪冻融期间和汛期的每一轮强降雨期间都要开展全覆盖排查,无人机航测装备成了标配,但“铁脚板”仍是基本功——陡峭的山坡上,他们手脚并用攀爬;茂密的丛林里,他们披荆斩棘开路;偏远的山村中,他们挨家挨户登记。

“每个隐患点的坡度、岩性、威胁范围、监测责任人……我们闭着眼睛都能说出来。”排查小队队员指着手机上的河南省智能化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APP,上面是实时更新的隐患点数据库,红色标记的“高危点”旁,清晰标注着应急转移路线和安置点。正是这份“底数清”,为后续防治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科技赋能:让预警“跑”在灾害前

“嘀嘀嘀——”2025年7月8日深夜12点,济源市大峪镇槐姻村大杨庄组滑坡隐患点监测设备发出预警。工作站值班人员随即通过智能化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监测预警平台调取了该滑坡体相关数据,显示滑坡体土壤含水率已超过40%,达到黄色预警级别,工作站值班人员立即告知当地群测群防员注意该隐患点边坡滑动变形情况和组织群众远离避险。

目前,济源已在32处重点隐患点安装了裂缝计、倾角计、雨量计、土壤含水率计等智能设备,数据实时传输至预警平台,一旦超过阈值自动报警。汛期里,工作站人员紧盯设备运转,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上报处置。

“光有设备还不够,得让群众听得懂、用得上。”工作站利用汛前、汛中、汛后等特殊时间节点,配合当地自然资源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手把手教群测群防员使用智能化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APP查看数据、识别险情。“以前凭经验看天,现在手机一响就知道该干啥,心里踏实多了。”镇上的群测群防员如是说。

群策群力:织密“全民防线”

“大家记住,发现坡体裂缝变宽、听到‘咔咔’声,要立即往两侧高处跑,千万别顺着沟谷跑!”在轵城镇的防灾减灾宣传现场,工作站的技术员正用方言讲解逃生技巧,台下坐着的村民们听得认真,不时举手提问。这样的宣传活动,每年要开展近百场,覆盖所有隐患点周边群众。

为了让“防灾意识”深入人心从而变成“行动自觉”,工作站配合济源市自然资源部门在汛前、汛期开展全市所有乡镇地质灾害应急演练11场次,通过演练,村民们不仅熟悉了逃生路线,还掌握了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这种全民参与的模式,让防灾减灾从“单打独斗”变成了“抱团合作”,为济源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

风雨兼程:用坚守诠释担当

汛期的工作站,办公室的灯常常彻夜通明,队员们24小时轮班值守,泡面成了主食,行军床成了“临时家”。

除了应对突发情况,工作站还承担着大量日常巡查任务。他们深入偏远山区,对隐患点进行细致检查,不放过任何细微的变化。有时为了确认一处裂缝是否扩大,队员们需要反复测量、记录,并将数据上传至系统,为后续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正是这种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让每一次潜在风险都能被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置。

有一次,为了排查深山中的一处隐患点,队员们冒雨徒步3小时,返程时山洪阻断了道路,他们在车里蜷缩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又继续工作。“苦点累点不算啥,只要群众安全,就值了。”这是工作站同志们常说的一句话。

如今,济源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从“被动应对”逐步转向“主动防控”:近三年,协助济源自然资源部门发布气象预警42期,转移325户、1258人,未发生一起因灾伤亡事故;完成斜坡单元风险调查8296处;协助市局进行地灾防治项目管理督导检查,全市12处隐患点通过工程治理消除风险,16个村2345户7862人受威胁群众搬进了新居。今年8月,联合中心地质灾害防治一所中标河南省重点乡镇(济源市坡头镇、承留镇、轵城镇)精细化地质灾害风险调查项目,将为济源开展防灾减灾管理、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等提供决策支撑。

山高路远,挡不住他们前行的脚步;风雨交加,磨不灭他们守护的决心。地质灾害防治中心济源工作站的队员们,正用专业与坚守,与群众一道共筑生命安全防线,让这座山水之城在平安中绽放更美的光彩。